年5月22日,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吴孟超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袁隆平
年9月7日出生,男,汉族,生于北京,无*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曾把杂交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
年获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称,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5月23日,画师乌合麒麟在微博发布了自己的最新作品,画面下方用了袁隆平的原话,“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画面远处,一片望不尽的水稻梯田构成了绝美的风景。近处站着两个人,左边91岁的袁隆平佝偻着背站着,身旁的稻杆高出他不少,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右肩上搭了一个毛巾,向右望着一个手里拿着一束稻穗的青年学生,学生手中的稻杆远没有周围那些高大,甚至稻穗在相比之下显得略为干瘪,但他依旧挺直着背,右手夹着书,眺望着远方。91岁的袁老看着少年,眼里满是欣慰。
袁老曾说过他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他接着说“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除此之外,袁老的爱是不分国界的,是真正的大爱无疆,他说“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尽管这两个梦在袁老的努力下都早已实现,“麦田守望者”袁隆平先生。
去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稻一人生”最终也实现了“禾下乘凉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袁隆平先生是从未见过但却深受其益的人。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报答袁老先生的恩惠,但我们也不能辜负袁老先生的工作,从小事做起,光盘行动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对袁隆平先生的纪念与感谢。
“未曾谋面,却蒙其恩,
无以为报,光盘致敬。”
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吴孟超
吴孟超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
是医生亦是战士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时刻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何为医者仁心?他用一生诠释。
从医70余年吴孟超救治了近0名患者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摆好鞋子。吴孟超曾说:“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
5月24日,社会各界人士都来送吴孟超院士最后一程。
王甜甜昨天坐了6个小时的动车从湖北随州赶到上海,她眼含泪水告诉记者,再远,也要来送吴爷爷。年,当时20岁的王甜甜身患“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因病情严重,医院的结论是除非换肝别无他法,直到她来到上海遇到吴孟超院士。
其实在做这台手术之前,有同事提醒吴老,这么大的肿瘤,人家都不敢做,万一出了事儿,您的名誉就没有了。听到这话,吴老回了一句,我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那算什么?吴爷爷不顾众人的反对,以82岁的高龄毅然主刀为她切除了肿瘤,如今王甜甜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阴雨之下市民自发前来悼念吴孟超院士每份花束上的留言都是满满的不舍和深深的崇敬“仁心妙手,国士无双”“无缘再见,然将铭记终生”……
他曾把自己比作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年过九旬的他每周仍坚持做3台以上的手术年,97岁的吴孟超退休了他在退休感言中写道“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
披肝沥胆,医者仁心让我们一起送别吴老!
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5月22日注定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在短短五分钟里相继离世。
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有些人,
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编辑
四月
图文
建工义工队
审核
义工队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