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ldquo血管瘤rdquo
TUhjnbcbe - 2021/8/17 20:50:00
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http://m.39.net/pf/a_4549564.html
文章转载:医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随着“血管瘤”病种的普及,人们对于“血管瘤”的认知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这类脉管系统的疾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早在年,John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新分类的提出不仅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也是医学认知和理念的进步,且进一步为医患明确诊断、开展有效精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是什么让血管瘤区别于脉管畸形?

在以前,我们只知道“血管瘤”,在那时,各式各样的病灶类型都被归于“血管瘤”的名下。发生在婴幼儿身上的被称为婴幼儿血管瘤,软绵绵的则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摸起来热热、有明显搏动的则称为蔓状血管瘤。随着医学的发展,血管内皮细胞被证明在不同病灶中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所以,血管瘤开始被重新被定义成两大类型疾病,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也称为血管畸形)。前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明显;后者,则无此表现。

▲血管结构示意图

常见的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是什么?

血管瘤具有良性、局部侵袭性或交界性等特点。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婴幼儿血管瘤,以及先天性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约30%出生时出现,生后4周内被发现的占70-90%。男女发病比例约1:3。表现有快速增生期,稳定平台期和消退期。早期的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斑片,增生期迅速增大、隆起,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1岁以后病变可以每年10%的速度消退,5岁时消退约为50%,7岁时可达70%。病灶累及越深,消退的时间越晚。25%~69%的患儿存在病灶消退后的皮肤软组织松垂、疤痕、毛细血管扩张等外观异常,需要手术干预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是婴幼儿血管瘤的特殊类型,又称先天性非进展性血管瘤。其特点是出生时即存在,并完成增长。表现为紫红色肿物,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肿瘤周边苍白。先天性血管瘤不同于婴幼儿血管瘤,病灶往往在母体子宫中就已经发生发展,患儿出生后即有明显的病灶。先天性血管瘤主要包括: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三大类型。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脉管畸形是血管或淋巴管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与血管瘤相比,脉管畸形的主要特点为受累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动脉及静脉等的异常扩张,其和血管瘤最本质的区别是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脉管畸形根据其组成部分的不同,包括: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先天性动静脉瘘以及其它混合类型。临床上,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较为常见。此外,也不乏动静脉畸形以及以上述畸形作为部分表现的综合征。

▲手部及口腔内静脉畸形

毛细血管畸形通常被称作“葡萄酒色斑”或“鲜红斑痣”,系先天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可以平于或高于正常的皮肤;静脉畸形以前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为皮下深浅不一的蓝紫色的柔软肿物,肢体的病灶可以伴发明显的疼痛;淋巴管畸形多为皮肤黏膜上充满液体的小泡,或表现为巨大的肿物;动静脉畸形以前被称为”蔓状血管瘤”,典型的动静脉畸形为伴有明显血管搏动的红色体表肿物,局部皮温较高。

明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

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上,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治疗方式和方法,其中包括: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的“无创治疗”、激光/射频等光电类和光动力的“微创治疗”、联合相关整形外科技术的“手术治疗”,当然,还包括精准的介入栓塞治疗。如何选择或应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医生在经过明确相关诊断后,才能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综合的评估、选择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文章来源:医院

声明:本文系转载,仅作为传递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硬化网不代表作者立场

技术指南

诊断及治疗指南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版)

·静脉畸形硬化剂列举聚桂醇

硬化机理

聚桂醇注入到靶血管,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同时,由于药品的化学作用,使血管内膜及淋巴内皮细胞产生无菌性炎症,纤维细胞增生,官腔闭塞,引起靶血管损伤,血栓纤维化,使其逐渐吸收、缩小至消失。

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

(1)增殖期婴儿血管瘤。

(2)各类静脉畸形、静脉淋巴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

(3)动静脉畸形,经动脉途径实施有效栓塞后,进行静脉畸形硬化。

2、禁忌症

(1)婴儿血管瘤合并感染、坏死。

(2)脉管畸形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

(3)对聚桂醇过敏。

治疗原则

(1)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

(2)结合检查结果对脉管畸形病变做好定位和定性诊断评估。

(3)合理借助X射线或超声设备的引导开展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4)制定全盘治疗计划的同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5)制定术后随访计划;

(6)术前告知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预后。

治疗操作

1.术前准备

(1)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象;体检:常规行体温、心、肺检查。

(2)治疗前患者应知情同意。

2.器械选用

(1)4.5G-5G头皮针,2ml或5ml注射器。

(2)发病广泛的脉管畸形应准备有X射线、超声影像设备的治疗室。

3.操作规范

(1)血管瘤硬化治疗:

注射方法:皮肤消*后,取头皮针沿血管瘤周边的正常皮肤,行瘤基底部多点穿刺(2-5点穿刺/每次治疗),抽到回血每个穿刺点推注聚桂醇原液0.5ml,总用量3ml,间隔5-7天再次按前方法进行注射,两次治疗中穿刺点不应重复,均匀围绕血管瘤完成多点治疗,治疗后3天内局部可有红肿、皮温增高等需现场告知。

(2)脉管畸形硬化治疗

术前消*后用头皮针穿刺,抽得回血即可注射,静脉畸形选泡沫硬化剂为佳,病变直径10cm者应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完成注射,泡沫覆盖靶血管70%为有效治疗指征,采取多点注射法,每点注射泡沫4-8ml,每次治疗泡沫总量40ml。

病变广泛者采用分段治疗方案安全性好。间隔5-7天后给予二次治疗,注射点尽量不重复,治疗泡沫硬化剂总用量的控制相同。术后肢体或躯干治疗部位,可采用加压包扎48小时。

4.操作要领

(1)穿刺前,做好穿刺皮肤部位消*。

(2)穿刺时,在瘤体边缘正常皮肤进针,以免造成出血、感染。

(3)血管内缓慢注射。

(4)大型血管瘤,用大剂量多次注射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心、肺功能,严密观察,以防有损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5.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瘤体完全消失,皮色正常。或口腔内小而表浅的瘤体脱落,创面愈合,无功能障碍者。

(2)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皮色正常,无功能障碍,但外观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需定期观察者。

(3)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不能完全消失,需继续治疗或手术整形者。

(4)无效:治疗前后肿瘤大小、颜色仅轻微改善。

6.视频欣赏

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注射后1h出现疼痛,一般情况下可以耐受,不予处理。确实不能耐受者可予以镇痛治疗。

(2)小剂量、多点注射,每周治疗两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5-7天。

(3)脉管畸形直径>10cm提倡在影像设备监视下治疗。

(4)泡沫硬化剂制备取CO2为宜。

(5)涉及一侧肢体侵袭范围广泛的脉管畸形采用分段治疗方案,每次聚桂醇总量≤10ml。

硬化治疗前后对比图

聚桂醇硬化治疗血管瘤前后对比图

术前

术后一周

术前

术后

聚桂醇硬化治疗脉管畸形前后对比图

治疗前

治疗后5年

术前

术后

硬化网

投稿邮箱:

zgyh

tytiu.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ldquo血管瘤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