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肾上腺区腹膜后血管瘤一例报告
TUhjnbcbe - 2021/3/16 17:39:00

原文作者:王滨帅、郭战*、王一、邢庆菲、孙光、张玉石

作者单位:医院泌尿外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王滨帅、郭战*、王一、邢庆菲、孙光);中国医医院泌尿外科(张玉石)

刊载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年1月第37卷第1卷

腹膜后血管瘤临床少见,肾上腺旁血管瘤更罕见,术前误诊率较高,极易诊断为肾上腺肿瘤、副神经节瘤。医院泌尿外科于年6月收治l例。肾上腺区占位患者,经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40岁。因查体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个月于年6月23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健康查体行CT检查发现左肾上腺肿物,无肉眼血尿,无尿急、尿频、尿痛,血压正常。入院后血压/72mmHg(1mmHg=0.kPa)。腹部超声检查:左肾上腺类圆形低回声占位,边界清,大小为3.0cm×2.0cm×1.0cm。腹部增强CT检查:左肾上腺区分叶状肿物,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57HU,实质期CT值60HU,排泄期CT值HU,最大径4.4cm,其内见钙化影,考虑为左肾上腺区肿瘤,不除外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图1)。内分泌检查:皮质醇.6nmol/L(低于正常),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尿香草杏仁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24h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结果均正常。术前诊断:左肾上腺肿瘤。

人院第4天,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区肿物切除术。术中经后腹腔路径游离至左肾上腺,将肾上腺下翻,可见内侧肿瘤呈蔓状静脉瘤状,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内上方与腹膜、胰尾粘连紧密,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镜下可见瘤组织由大片血管构成,管壁薄且管腔扩大,管腔相互融合,血管大小不一,不规则,管腔内可见红细胞,管壁被覆薄层内皮细胞,血管间有少量纤维组织分隔,可见少许脂肪细胞和散在的淋巴细胞,瘤体体积约3.1cm×52.5px×0.9cm,考虑(左肾上腺区)血管瘤(图2)。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血压、心率平稳,未见肿瘤复发。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罕见,占全部肿瘤的0.07%-0.60%,其中62%-82%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少见。腹膜后血管瘤属腹膜后良性肿瘤,原发于肾上腺旁者临床罕见。腹膜后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性别差异。鉴于腹膜后腔空间较大而且远离重要脏器,血管瘤引起的症状不明显且不典型,当瘤体足够大且压迫或挤压周围组织时,可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疼痛为常见症状,腹痛、腰背痛最常见,肿瘤压迫胃肠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可有腹部肿块。本例肿瘤体积较小,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

腹膜后血管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于查体时发现。B超检查可见血管瘤外形多样,肿瘤实质无回声至强回声不等,肿物后方回声增强是其特异性表现。CT平扫时肿瘤为囊状或不均匀实质,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点状、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可见肿瘤中心强化。但当存在新生血管、动静脉短路、血栓形成、出血等原因时,典型表现可被掩盖。本病还应与同样存在CT增强表现的其他肿瘤相鉴别,包括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血管外皮细胞瘤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延迟强化、片状强化,强化CT值超过平扫1倍以上,多数肿瘤动脉期显著强化,实质期持续强化,少数肿瘤动脉期中等强化,门脉期显著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增强扫描呈分隔状强化,强化的肿瘤实体呈条状,由肿物周边向中心延伸,其间为不规则无强化区。血管瘤的典型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强化。腹膜后血管瘤单凭影像学表现难以得出定性诊断。肾上腺肿瘤、副神经节瘤大多具有激素增多等内分泌特点,并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可与血管瘤进行鉴别。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腹膜后血管瘤存在恶性转移风险。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体积较大、症状明显或存在破裂出血风险的肿瘤应接受手术治疗。肾上腺旁血管瘤术中应明确肿物与肾上腺的关系,探查肿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麻醉师应做好配合。

总之,腹膜后肾上腺旁血管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肿瘤较大或有临床症状者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肾上腺区腹膜后血管瘤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