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管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内附十种鉴别诊断
TUhjnbcbe - 2021/1/7 2:24:00
白癜风怎么引起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910/6515551.html
病史简要

患者:女,55岁。头痛。

CT

MRI

MRI增强

病理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较多的血窦,窦内壁为内皮细胞,间质含纤维组织及少量平滑肌。HE染色

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分为2种不同的病理亚型,即明显囊性者的A型和含实质成分较多的B型:A型由大量的薄壁血管窦组成,其毛细血管只有单层内皮结构,在血管的腔隙之间,只有很少的结缔组织;B型则呈桑葚样外观,其血管壁厚,肿瘤间质成分较多,含有较多的弹力纤维。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脑内及脊髓内。发生在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中年女性多见,多发生于鞍区。CT表现:通常较复杂,平扫可呈团块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也可呈等高混杂密度,甚至极少数可仅表现为不均质的钙化灶。发生在鞍旁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呈类哑铃状,靠外侧部分较大,靠内侧部分较小。MRI表现: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块,有时信号不均匀,无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由于其缺乏真正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和增生的肿瘤血管,决定了其DWI呈稍低及等信号,水分子扩散不受限,ADC值则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在灌注像(PWI)上表现为等及低灌注。波谱成像(MRS)上无NAA、Cr和Cho峰,与肿瘤远离正常脑组织,且无明显肿瘤细胞增生,只有部分脂肪组织等间质成分的病理情况完全相符。需与以下鞍旁疾病相鉴别:1、脑膜瘤: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膜瘤少见,约为15%的脑膜瘤发生在鞍旁海绵窦,较小的鞍旁脑膜瘤成类圆形或圆形,较大的鞍旁脑膜瘤常形态不规则,约2/3的鞍旁脑膜瘤伴有邻近骨质硬化,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向前可达眶尖,向后可达斜坡和小脑幕,向外可沿中颅窝底延伸,向内可累计鞍内垂体。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都比较有特点,强化之后的脑膜尾征,邻近骨质的硬化,相对好诊断。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典型「脑膜尾征」,肿瘤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PWI呈高灌注,MRS可见高的CHO峰,部分在1.47ppm附近可见丙氨酸(Ala)峰。2、鞍旁动脉瘤:由于二者CT表现较相似,增强扫描均较均匀强化,我们需要通过MRI来鉴别,海绵状血管瘤在T1、T2序列都呈均匀信号,而动脉瘤呈血管流空信号,只有形成了血栓或较大涡流的动脉瘤表现为高信号与流空信号混杂。CT表现:无血栓动脉瘤表现为鞍旁类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均质强化;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血栓部分表现为等密度,有血流的部分稍高密度,增强扫描血栓部分无强化,血流部分及血管壁显著强化。动脉瘤常伴钙化,弧片状或环状高密度钙化影常见。MRI表现:动脉瘤在MRI上我们在肿块内部可以看到较明显的流空信号,血栓形成的亚急性期,在各序列中血栓部分呈高信号;陈旧性血栓在各序列呈等信号;无血栓部分呈流空信号;MRA像上可见明显的高信号瘤体。3、垂体腺瘤: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直径小于等于10mm为垂体微腺瘤,直径大于10mm称垂体大腺瘤。多发生于成人,临床表现主要为压迫症状和内分泌功能异常。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相对正常垂体呈略低强化;MRIT1WI/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大腺瘤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呈典型的「雪人征」,内可有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少见,视交叉受压移位。4、Rathke囊肿:起源于Rathke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位于鞍内垂体前后叶之间。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囊液因出血、胆固醇结晶及蛋白含量不同而密度及信号变化不一,增强无强化。5、颅咽管瘤:鞍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双峰,5-14岁和50-70岁;临床症状多为压迫症状。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囊壁光滑,厚薄不均,实性部分和囊壁钙化多见,囊液因成分不同在CT和MRI上表现为不同密度/信号,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6、生殖细胞瘤:起源于三脑室底部或垂体柄的原始生殖细胞,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男孩多见。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CT表现边界清楚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MRI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多变,增强扫描为明显不均匀强化。易随脑脊液播散,因此病变范围较大或多部位同时受累。

7、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鞍区常见的胶质瘤类型,WHOI级;多起源于视交叉、视神经或下丘脑,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呈囊实性或实性,可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T表现为等或高密度。MRI信号混杂,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壁可有强化。

8、下丘脑错构瘤: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异位脑组织构成的肿块,儿童早期发病。临床表现为痴笑、癫痫、性早熟。悬于三脑室底部,灰结节区多见。CT呈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增强无强化。

9、脊索瘤: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高峰年龄40-60y,好发于骶尾部、蝶枕联合区。

CT表现为骨质破坏,呈等、稍低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影。MRI信号不均,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见不规则低信号区及低信号分隔,增强呈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化。

10、转移瘤:蝶枕区转移瘤少见,多侵犯斜坡,血行转移,肺癌、乳腺癌转移多见。影像表现多样,诊断需密切结合病史,通常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

作者:刘艳玲

编辑:胡青牛

责任编辑:晓倩

题图: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内附十种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