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廖启智先生因罹患胃癌去世。而廖启智先生从发现胃癌到去世期间仅仅间隔3个多月,让人惋惜的同时,也发人深省。究竟我们应如何面对胃癌呢?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中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田艳涛谈一谈胃癌的筛查、治疗和康复。
49:00“胃”雨绸缪——它离我们很近!
胃癌在我国无论是发病,还是死亡均排名前三,全球44%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目前,我国胃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位居世界第一,并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早期胃癌有哪些危险信号?
我国是不折不扣的胃癌大国,不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非常高,因此能在胃癌早期发现胃癌非常重要。胃癌是一个和我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肿瘤,在日常生活中胃癌也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给我们一些警示信号。
信号一:腹部上方出现饱胀不适或疼痛,疼痛规律出现变化
无论是胃炎还是胃溃疡,发病时的腹痛都有自身特点。一旦疼痛变得持续且毫无规律,就应警惕癌变的发生。
信号二:无缘无故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体重不断减轻
胃病患者消化能力减弱,易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乏力等症状,若短期内症状急剧恶化且吃药也完全无法缓解病情,这就可能是癌变信号。
信号三:反复出现烧心反酸、恶心呕吐
人们感觉烧心、反酸,往往是因为胃里的食物“跑”到了食管里。若胃食管反流频频发作,可能是胃癌到来的信号。
信号四: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
如果患者在没有吃血豆腐猪肝之类食物的情况下,出现了“毫无原因”的大便发黑或潜血阳性,应考虑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
信号五:上腹部、锁骨上淋巴结、直肠前凹肿块
如果在上腹部摸到质地比较硬、不易推动的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肠前凹扪及肿块,要警惕是胃癌转移所致。
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患胃癌吗?
尽管早期胃癌有迹可循,但遗憾的是早期胃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即使出现了早期胃癌的危险信号也很容易被人忽视。因此胃癌的筛查工作非常重要,了解胃癌危险因素、识别胃癌高危人群可以有效帮助人们进行胃癌筛查。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40岁以上的人,胃癌发病率会显著提升。
图1胃癌筛查对象[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年,上海)]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为人们熟知的胃癌致病因素。它是胃癌的一级致癌原,也是40岁以下人群癌前病变相关的唯一危险因素。Hp感染增加总体胃癌风险达2~3倍,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50%的胃癌与Hp感染有关。
我国有8亿Hp感染者,感染率高达59%,是公认的Hp感染大国。尽管Hp感染会提高胃癌患病风险,但感染者的胃癌发生率仅仅只有不到2%。即便感染Hp,通过口服治疗药物,10~14天后基本可以治愈。因此,面对Hp感染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正确面对胃癌,警惕早期胃癌的危险信号,加强对于胃癌筛查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胃”言大义——如何赶走胃癌?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但全国胃癌早诊率仍低于20%……可见越早期的胃癌,经治疗后的效果越好,可绝大多数患者发现胃癌时已经是中晚期,他们又该如何治疗呢?
中晚期胃癌能不能手术?
我们知道,早期胃癌在治疗上难度相对更低,疗效也更好,更易达到治愈或根治的目的。但临床中更多的胃癌患者在发现胃癌的时候就已经进展至中晚期了,此时患者虽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真的就完全不能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了吗?
并非如此,部分中晚期患者完全有机会可以通过前期的药物治疗达到肿瘤缩小、降期的目的,进而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就好比打仗,当敌人数量较少、规模不大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派出精锐部队一举歼灭。但是,但若敌人数量较多、规模庞大的话,可能我们就需要空*、导弹部队将大部分敌*歼灭,再通过地面精锐部队将敌人彻底清除。
临床中我们在面对进展期胃癌的患者时,可以先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甚至是化疗等药物治疗手段先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使患者肿瘤缩小、降期的目的,当我们通过上述治疗手段歼灭了大部分敌*时,便可以对残存的肿瘤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切除后为防止肿瘤死灰复燃,还可能会对患者进行再一次的药物治疗,已彻底歼灭敌*的残存势力。
淋巴结清扫有什么意义?
胃表面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淋巴网,癌细胞非常容易通过淋巴管扩散到周围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也就成了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因此,外科手术治疗必须把这些有可能转移的淋巴结一网打尽。
图2胃周围淋巴结示意图
同时,淋巴结转移率也是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关。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五版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中TNM分期规定,对于胃癌,淋巴结清扫数目至少要达到15枚,最好能大于30枚。只有淋巴结清扫达到有效数目,才能更准确地对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做出判断。
“胃”善最乐——如何享受人生?
胃癌切除术属于大手术在切除部分胃组织的同时,往往需要清扫周围淋巴结,胃癌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这里有什么学问呢?
如何帮助终末期患者恢复?
若患者的确已经处于终末期可以说是“药石罔效”的一种状态下,这时医生会将患者生存质量放在第一位,尽量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帮助其在生命最后阶段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兼顾生命的长度。
此时,患者及家属也不要放弃治疗的机会。近年来抗肿瘤治疗药物发展迅猛,也许在坚持治疗的同时可以重新获得治愈的可能。
曾经有一名患者,食管胃结合部确诊肿瘤时发现已经发生了转移,肝脏可见十余个转移病灶。按当时的情况判断,患者可以说是“没救”了。但在之后这名患者接受靶向、免疫治疗时对药物非常敏感,以致肝脏转移灶全部消失。也重新赢得了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机会,患者“奇迹”般的又生存了很多年。
胃癌是个“精神病”?
胃在人体中是一个劳模器官,因此一定要注意呵护我们的胃。尤其是胃癌患者在经受手术治疗后更要重视胃部护理,尽量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戒烟戒酒,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就是,情绪对于胃癌疾病的影响。长期的暴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造成胃损伤,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到胃,造成胃黏膜损伤、糜烂、出血,大量的科学研究及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回溯廖启智先生过往生活可以发现,他虽然很少抽烟喝酒,但日常生活不规律、高强度工作都是罹患胃癌的危险因素。作为一名父亲,从爱子患癌到痛失爱子,照顾抑郁的妻子,多年紧张、压抑的情绪可能是导致其身体垮掉的重要诱因。
所以说,胃癌是“精神病”不无道理。
专家简介
田艳涛
中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代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委员会常委
文章转自: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