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通过海洋读懂一个更完整的深圳
深圳因海而存在,2020平方公里土地不是深圳的全部;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海洋文化所天然具有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特质,与深圳的城市气质与禀赋高度吻合
作为本届深圳读书月的一项重点活动,第七届海洋文化论坛日前在盐田国际创意港举行。经过反复评议,大鹏所城、中英街、内伶丁岛、大鹿湾海域界碑等十处地点入围深圳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
关于深圳,很多人知道它是一座移民城市,但未必知道历史上它还是一座海盐城、海防城、贸易城。评选这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就是对隐没在历史深处的深圳海洋文化标记的再发现,也包含了对海洋文化与城市的关系的新思考。
深圳因海而存在,2020平方公里土地不是深圳的全部;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海洋文化所天然具有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特质,与深圳的城市气质高度吻合。也因此,深圳前些年就提出要打造“海洋强市”,并于2012年出台了《深圳市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
但无须讳言,无论是对普通市民而言还是留给外界的印象而言,深圳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海洋城市的特征并不明显,深圳当然也有海,有漫长的海岸线,有丰富的与海相关的历史遗存,但相对于深圳所获得的其他的鲜明身份标签,海洋文化之于深圳的能见度还是太低了。
这是一个属于海洋的时代,有必要让更多人从海洋的视角来打量深圳,让“海洋深圳”成为城市更醒目的标识。这首先需要城市对有限而宝贵的海洋资源抱持更多的珍惜之情。比如,对海洋不过度开发,注重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平衡等,深圳过去在这方面是有过失误的。晶报曾连续关注深圳湾水质污染事件,显然,一片非法养殖与捕捞屡禁不止、腥臭难闻的海域,能给人带来“阳光、海水、沙滩”的美好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