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磨玻璃结节该如何处理?发现结节怎样分门别治疗、随访?
5月7日美国当地时间,由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作为国际专家组主席制定的磨玻璃结节处理专家共识,登上美国心胸外科学会(aats)。这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学者研究成果,将引领全球范围内磨玻璃结节患者相关诊疗。
就在两年前,陈海泉受哈医院邀请作为schuster杰出学者,登上哈佛讲坛,与海外同行分享早期肺癌诊治的“中国经验”。此次研究成果持续扩大辐射影响,将为更多早期患者带来治疗指南。
明晰磨玻璃结节处理原则
此次由中国专家领导凝结而成的国际共识中,针对磨玻璃结节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肺部“磨玻璃结节”困惑不少人群。陈海泉领衔团队深耕早期肺癌诊治。他对此解释,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团队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亚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应具体对策分类而治。根据结节的透明度,可将磨玻璃结节分为纯磨玻璃结节、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
这其中,纯磨玻璃结节呈现在医学影像学上比较均匀;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表现为“透明度不均”,部分不透明;实性结节表现为几乎不透明。这三类肺癌的i期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巨大,分别为%、87.6%和73.2%。
外科手术是治疗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主要手段,但至于“最佳干预时机”,陈海泉有独到见解:对于新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型,推荐至少经过4-6个月的随访,良性磨玻璃结节通常会在随访期间消失。
对于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如果结节为中央型,则进行密切随访;如果结节为周围型,且患者年龄≥70岁,则进行密切随访;如果结节为周围型,且患者较年轻,则需综合考虑社会和心理学等因素决定是否手术。
团队结合发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回顾性数据,还提出手术应当结合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肺功能状况等综合评定,为肺癌外科治疗提供标准。
首次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
陈海泉率先提出通过精准施治可以实现患者“治愈窗口期”的理念。早期肺癌“治愈窗口期”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五年前,团队已在《外科学年鉴》上首次定位“全面微创3.0时代”理念。这一理念通俗来说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多学科参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淋巴结,在最短时间完成手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陈海泉告诉记者,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避免过度诊疗,平衡患者的“获益-风险”后,再考虑手术或随访计划。从切口微创(微创手术1.0)、器官微创(微创手术2.0)到系统微创(微创手术3.0),全面微创手术治疗理念便是让肺癌患者创伤更小、同时获得更好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微创3.0”覆盖淋巴结清扫这一备受争议的领域。既往肺癌手术中,为消除潜在的淋巴结转移病灶,或降低肺癌患者远处转移风险,医生会对患者的淋巴结进行清扫。
团队在全球率先开展“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前瞻性临床试验”,成果于今年三月刊于顶级期刊《胸部肿瘤学》(jto)。结果发现: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只能提高部分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对未转移患者,清扫并不能提高生存,反会增加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生存质量。
这一研究为全球同行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相关判断准确率高达%。
更精准微创大幅节约医疗成本
医院的数据,已证实陈海泉团队提出的“治愈窗口期”理念。记者获悉:医院胸外科团队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5千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六省一市扩展至全国,肺癌ia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4.1%、77.5%、74%及45.8%,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从治疗到随访,再到检查,团队基于大数据的临床发现正在不断延伸,实现诊治最优化。以术前检查为例,过去,肺癌患者术前需进行一系列检查,其中包括支气管镜、头颅核磁共振、骨扫描等。专家说,上述检查策略制定主要基于中晚期肺癌患者数据,既消耗医疗资源又造成身心创伤。
团队基于大数据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足1%,检查还应有的放矢开展。陈海泉解释,患病年龄轻、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接受骨扫描检查,其他患者可免于检查。至于经ct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肿块包含磨玻璃成分、支气管镜检查后没有异常,患者术前也没必要接受支气管镜检查。
避免过度医疗,检查对接精准,将节约大笔医疗成本。专家最后算了一笔账:仅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支气管镜(元/人)和骨扫描(0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万元,节约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超过人/日。专家预计,采用个体化诊断策略,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医疗卫生支出余万元。
本文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