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已于年3月26-27日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论坛设有淋巴瘤MDT病例分享专场、淋巴瘤高峰论坛主会场、淋巴瘤免疫与细胞治疗专场、B细胞淋巴瘤专场与T细胞淋巴瘤专场,汇聚国内顶级的淋巴瘤专家,全面解析、分享淋巴瘤免疫靶向新进展、临床创新、MDT经验。本文将主要介绍T细胞淋巴瘤专场的精彩盛况。
在本专场中,8位讲者分别围绕淋巴瘤的治疗、发病机制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精彩报告和深入的讨论交流,现将会场精彩瞬间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张曦教授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LBL)是一种起源于非成熟的定向B(B淋母)或T系(T淋母)前体淋巴细胞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其中T-LBL占80%。来自医院的张曦教授指出,成人T-LBL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推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T-LBL的重要手段。随后,张曦教授针对T-LBL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张曦教授指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远期治疗效果方面不分伯仲,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的远期治疗效果是目前面临的挑战。
为探索提高移植治疗效率的治疗策略,张曦教授团队对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LBL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LBL1年及3年的复发/进展率为12.1%和26.5%,3年PFS为73.5%,OS为76.3%,显著优于化疗及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LBL安全有效。
曹*宁教授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恶性增殖性疾病,包括来源于胸腺起源的成熟T细胞及NK细胞肿瘤,PTCL在我国占所有NHL的25-30%,远高于西方国家的10-15%。含蒽环类药物方案治疗PTCL的疗效并不理想。针对如何改善PTCL的治疗疗效这一问题,来自医院的曹*宁教授对新药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行了报告,如维布妥昔单抗、普拉曲沙、BV联合吉西他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罗米地辛、米托蒽醌脂质体等新药。
最后曹*宁教授总结到,PTCL是一组复杂的淋巴瘤疾病,包含不同的病理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总体治疗效果有限,总生存率需要极大改善。目前新的有效治疗的药物,抗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HDAC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I3K抑制剂、米托蒽醌脂质体已经显示初步疗效。并呼吁未来进一步探索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使更多患者获益。
蔡清清教授
来自医院的蔡清清教授主要对成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基础与临床进展进行了精彩的阐述。首先蔡清清教授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基础内容进行了分享,如T-LB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进展。蔡清清教授表示,T-LBL目前缺乏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的标志物来预测预后;目前尚无合适的适用于T-LBL的精准分层,更好的定义T-LBL高危、中危、低危有助于个体化治疗;蔡清清教授还提到,对于T-LBL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复发机制等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有助于疾病的靶向治疗的开发。
随后,蔡清清教授分析了T-LBL的治疗策略演变。蔡清清教授指出,传统的NHL样方案治疗效果差,改良的NHL样方案有所改善,但相比而言,ALL样方案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目前已明确应该应用ALL样治疗方案治疗LBL,此外细胞*抑制剂的使用联合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有利于延长无病生存期;蔡清清教授提到,虽然LBL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及纵隔病变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等。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防治、纵隔病变的治疗,蔡清清教授表示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鞘内注射联合大剂量MTX/Ara-C可降低中枢复发率;足够的纵隔巩固放疗联合ALL样方案化疗可降低纵隔复发率;对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蔡清清教授指出,对于预后不良的患者可考虑大剂量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复发高危患者应推荐异基因移植;为确定患者获得CR1后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标签(如miRNA、DNA甲基化标签)、MRD和PET的监测有助于指导LBL患者进行SCT;mRNA标签可指导最佳诱导化疗方案选择。
邹德慧教授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T/NK细胞增殖性疾病,在亚洲LGLL占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5-6%。中国医院邹德慧教授就针对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这一疾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流程、治疗指征及临床诊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还分享了中国医院在LGLL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网状Meta分析数据、LGLL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临床研究数据。通过邹德慧教授的详细讲解,使得我们对LGLL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
周辉教授
医院周辉教授从sALCL的疾病特点、sALCL的一线治疗模式以及R/RsALCL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为我们详解解析sALCL面临的临床挑战与研究进展。周辉教授指出,AL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以sALCL为主。sALCL一线化疗治疗后部分患者难以达到CR,疾病复发进展后进入二线治疗。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ALCL患者的PFS和OS,显著改善了治疗格局和患者的生存格局。对于复发/难治性sALCL,维布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sALCL临床缓解率高,显著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长期生存,安全性良好,未见严重致死性不良事件,同时版NCCN指南推荐对于复发/难治性sALCL患者优选维布妥昔单抗单药治疗。
刘艳艳教授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好发于中老年且男性多于女性,占NHK的1-2%,与EBV感染强烈相关。来自医院刘艳艳教授详细介绍了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刘艳艳教授指出,AITL发病机制具有独特性、鉴别诊断复杂、具有特征性的基因表达,其总体预后差。
在预后模型方面,目前现有的评分系统对AITL治疗选择的指导价值不大,低危患者的预后也不好。在治疗决策方面,刘艳艳教授表示,CHOEP联合ASCT目前是治疗AITL无法撼动的治疗方案,针对复发难治AIT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治愈的潜能。最后,刘艳艳教授表示,单药治疗的疗效不理想,联合治疗的探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后基因组时代为精准治疗带来无限可能,未来积极主动、严谨务实的开展临床研究是破解AITL这一特殊疾病的必经之路。
王黎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王黎教授从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T细胞淋巴的分子进展、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亚型三个方面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T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选择策略。王黎教授表示,T细胞淋巴瘤异质性高,基因分型改善了我们对其的临床认识,基因突变可以指导我们临床用药,精准的分子分型对患者治疗的预后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最后王黎教授称,相信未来通过精准分型、靶向治疗可以改善我国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
*海雯教授
医院*海雯教授主要对移植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海雯教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PTCL的治疗疗效以及针对不同患者如何选择移植方式进行了着重的介绍。*海雯教授总结到,造血干细胞移植依然是治疗PTCL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高危患者。对于一线、高危、获得缓解的患者,推荐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异基因移植引起的治疗相关死亡较高;对于复发难治、无法获得完全缓解的PTCL患者,推荐患者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会议结束时,执行主席*海雯教授表达了对线上、线下参会者的感谢,是大家的付出,造就了这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希望通过这次思维的碰撞,能够助力我国淋巴瘤领域的发展,使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往期回顾
金正明教授:聚焦淋巴瘤热点话题,探索更优方案--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共聚苏州精彩继续--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李彩霞教授:MDT助力淋巴瘤免疫治疗——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齐聚苏州共论前沿--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吴德沛教授: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圆满举办
融合助发展,苏州话淋瘤--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淋巴瘤MDT病例分享专场
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健康中国,扬帆远航!
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相聚姑苏,与“淋”有约!
END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