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不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5/5902646.html疫情三年,想必大家及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胸部CT检查。平扫CT、低剂量CT、高分辨CT、增强CT……同样都是胸部CT,却有很多种叫法。
种类繁多的胸部CT,到底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呢?
三维重建又是什么意思,跟胸部CT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在此举办一场胸部CT发布会,介绍一下常见的胸部CT种类及应用。
标准版——胸部平扫CT
平扫CT堪称胸部CT的“标准版”,或者说是其他种类CT的“基础版”——其他种类的CT是由平扫CT更改某些扫描参数或增加某些处理流程产生的。
平扫CT常规行横断面扫描,可获取胸部各个横断面的肺窗和纵隔窗图像(图1)。肺窗可以显示肺组织及其病变;纵隔窗主要显示纵隔结构和病变,并用于观察肺组织病变的内部结构,确定有无钙化、脂肪和含气成分等。大多数胸部病变都可以通过平扫CT明确诊断。
图1左肺下叶占位a)肺窗(b)纵隔窗
青春版——胸部低剂量CT
标准的平扫CT可以灵敏发现早期病变,但是多次检查的辐射量大,费用也相对较高。相较于平扫CT,低剂量CT就像是“青春版”“低配版”。
通过优化扫描参数,低剂量CT保留检查的基本功能,降低辐射剂量和费用。不过,低剂量CT的效果会不会因此大打折扣呢?
肺组织含气多、密度低,即便是低剂量扫描,图像清晰度也不会下降很多,完全可以满足筛查需要。当然,对于另外一些组织密度高的软组织区域,低剂量CT检查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低剂量CT主要用于肺部肿瘤筛查。
年,美国全国肺部筛查试验(TheNationalLungScreeningTrial,NLST)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CT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癌死亡率。之后,NELSON、MILD、LUSI等随机对照试验同样验证了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的作用,国内外相关指南也逐渐推荐采用低剂量CT进行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需要注意的是,低剂量CT并不适用于已经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确诊为肺癌的患者。这种情况下,高分辨CT、增强CT可以更加精细地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变化,更有利于肺癌的确诊,帮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检测治疗反应。
高配版——胸部高分辨CT
相比于平扫CT,高分辨CT就像是“高配版”——提高“摄像头”的分辨率,使胸部CT看得更清楚。它也常常与薄层技术组合,用来显示小病灶或磨玻璃影(GroundGlassOpacity,GGO)的细微结构。
通过调节扫描参数,高分辨CT使CT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显示小叶间隔、小叶细支气管、小叶肺动脉和小叶间肺静脉,在肺小叶水平上显示肺的解剖结构;还能显示肺部微小病变的边缘及内部细微变化等等。
Pro版——胸部增强CT
相比于平扫CT,增强CT也是一种“高配版”。通过借助造影剂这个“外援”,增强结构之间的对比度,但由于在原理上与前三种CT差别比较大,可以称为“Pro版”。
增强CT有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质、病变的血供来源、病变与胸部心脏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现肿大转移的淋巴结等,在判断疾病性质、明确肿瘤分期、制定药物手术治疗方案时比较重要。
与前三种CT不同,增强CT检查前要向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使同一结构不同时间、同一时间不同结构显示出不同的密度(图2)。一般血管和富血供的病变在CT图像上增强显示,与周围结构差异更加明显。恶性病变生长快速,需要丰富的养料,往往血供丰富、易于强化显示,较大的病灶甚至可以直接看到通往病灶的供血血管。
图2左肺下叶占位a)肺窗(b)纵隔窗(c)动脉期(d)静脉期
定制版——胸部CT+后处理技术
以上几种胸部CT在扫描获得数据和图像后,又可以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某些特殊的功能,可以说是胸部CT中的“定制版”了。
01
胸部CT+薄层面重组
我们知道CT图像是一层一层的身体横断面切片,就像我们切下的“面包片”。直径小于这个“面包片”厚度的微小结构很有可能无法显示出来,所以切片越薄,就越容易发现小病灶。然而,在实际的扫描中,受限于设备等条件,一些平扫CT层厚在5-10mm之间,并不能做到薄层扫描(层厚2mm)。
在胸部CT扫描获得的厚层容积数据的基础上,薄层面重组以0.3-2.0mm薄层进行重建,由计算机重组生成薄层的图像。最终有助于发现更小的病灶。
02
胸部CT+多平面重组
胸部心肺血管等重要结构较多,评估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十分重要。常规的横断面图像只能显示横断面上的毗邻关系,但人体及其内部结构都是三维立体的,病变和周围结构的接触可能发生在任何方向,发生在冠状面、矢状面甚至任意一个斜面上。而多平面重组可以利用横断面图像重组生成其他平面的图像,有助于展示病灶在多个方位、平面上的位置。(图3)
图3左肺下叶占位(a)横断面肺窗(b)横断面纵隔窗(c)矢状面d)冠状面
03
胸部CT+三维重建
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进步,在多平面重组等技术的基础上,现在已经可以从二维平面CT图像重建出三维立体模型。(图4)三维模型在定位病灶位置、明确毗邻关系、选择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等手术方案的确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手术中快速发现小病灶位置,减少对周围血管、器官的损伤,最大化保留正常肺组织和正常肺功能,实现手术的精细化和微创化。
图4右肺上叶后段占位
(a)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二维图像
(b)三维模型正视图
(c)三维模型侧视图
综上所述,胸部CT的分类“眼花缭乱”,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可以供不同患者在不同阶段使用。这里列举了目前临床常用的胸部CT种类和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临床应用中还有很多适用于小众领域的分类和技术。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成像方式和处理技术可以应用在胸部CT上,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朋友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本文指导专家
胸外科(胸部肿瘤中心)、食管外科
廖洪映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专业介绍: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公派美国留学一年余,先后在美国梅奥诊所,安德森癌症中心,医院和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研修,学习胸外科微创技术及肿瘤的综合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胸部各种良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肺结节、肺转移瘤、纵隔肿瘤及胸壁肿瘤的各类微创手术和复杂疑难手术,胸部肿瘤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对老年及低心肺功能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有很深造诣。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JofThoracicDisease和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著作2部。
社会职务:兼任中国老年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肺结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肿瘤协作组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食管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肺部肿瘤精准治疗专科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胸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食管疾病诊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行业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名优专家门诊)
周二上午(雅和特优门诊)
放射诊断科孟晓春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放射诊断科主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放射与影像科学教研室主任
长期从事腹部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相关影像诊断、腹部血管性疾病影像诊断、胃肠道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影像诊断,围绕上述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共同)身份发表高水平及中华系列论著40余篇,其中包括NatCommun、EBioMedicine(1篇为封面文章)、EurRadiol、MedPhys、MolImagingBiol、Wor1dJGastroentero、JVascIntervRadio1、中华医学(中文版及英文版)、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最高IF12.;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得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副主编身份发表《肝脏移植影像学》一书,为国内最早的肝移植领域影像学专著,书中详细总结了影像学技术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获得国内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参编著作多部;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
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非肿瘤病变、炎症性/缺血性肠病的CT能谱及多参数MRI分析,肝脏弥漫性病变的CT能谱及多参数MRI分析,胎盘与胎儿脑发育的相关影像研究,影像/影像-基因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消化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消化系统疾病分子影像学研究等领域。
感谢胸外科郑于臻主治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源泉、唐小雨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